原创:李蹊 作者:语文习者
2025高考大幕落下,2026高考备考该怎进行?
2025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对高考试题的讨论正在热烈的进行之中,但是高考的试题还没有完全公布,讨论的范围也比较狭窄。这个时候我们不如认真的思考一下,2026年高考备考该如何进行。我们思考的依据就是教育部考试院的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在谈到今年高考命题工作时说到四个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基础考察,突出思维品质考察,注重教考衔接。
立德树人主要是价值引领,包括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美德,促进全面发展。在语文试题中主要表现为语文试题材料,在教育部考试院公布的语文试题评析中有详细的说明。
从教学备考的角度讲,我们主要考虑夯实语文基础、锤炼思维品质和学好教材用好教材三个方面。
展开剩余83%一、夯实语文的基础
第一,语文的基础就是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表达等基本能力,这是学生开展学习和今后从事各类工作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成长至关重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是语文备考的基础工作。
第二,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言的积累、梳理和整合,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语言的积累、梳理和整合,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也是语文备考的本元。高考试题就是要以学生的语文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问题情景为载体,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量与评价。
第三,表达的文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将文风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是比较罕见的,说明教育部考试院已经注意到了中学生表达的文风问题,到了不得不纠正的地步了。语文备考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表达观念,做到“修辞立其诚”;同时注意锤炼语言,力求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也就是说,语言表达首先是有真情实感,其次才是表达的其它方面。优良的文风是“短、实、新”,写作中的用语造作是不良文风。这种导向一定要落实在今后的语文备考之中。
第四,教材是另一种形式的语文基础。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致力于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提高课堂质量;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对课内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扭转机械刷题、以练代学的不良习惯。在高三没有教材学习的背景下,语文绝对不能离开教材高备考。这个问题后面再详细说明。
二、锤炼思维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202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继续加强,思维品质聚焦深刻、敏捷、灵活、批判、独创五个方面,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这是一个大原则和方向,备考时必须把握住,尤其是在训练题目的选用上。
第一,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
问题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问题意识也是必修下第八单元学习任务四的重要内容。逻辑思维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最终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就语文而言,行文逻辑严密、结构清晰,问题逐步深入、层层推进,就体现了逻辑思维。要求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和线索,并以此梳理出作者的行文逻辑,同时进行合理的推断,就是阅读训练的重中之重。用提问的方式思考作文的构思和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第二,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能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中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法,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备考中,首先要求学生在读懂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综合材料,提取信息,归纳观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第三,开放探究和创造思维
开放就是要尊重个体表达的多样性,鼓励发挥探究的主动性,力求激发创造思维。开放性试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等现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深度学习。从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来看,开放性试题涵盖了现代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和语言文字运用三个板块,总分值是16分,在90分的阅读题中约占比17.8%。所以,这个方面的备考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的教材学习中,也有很多开放性学习任务,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中,对“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质疑辩驳。在备考中,我们可以有意制造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比如,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教学中,设置思考题:“有人说,王安石的驳论只有形式上的严谨,却存在内容上的缺失,严格说起来就是存在逻辑上的谬误。你怎么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三、学好教材就是备考
教考衔接是这几年一直倡导的命题原则。
为什么要提教考衔接?一是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提高课堂质量;二是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对课内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扭转机械刷题、以练代学的不良习惯。
教考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直接考查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语知识考查(第11题),还有对古诗词句子的默写考查。这两道题分值不大,但认真备考的影响很大,几乎涉及到教材中所有的古诗文知识。再比如2024新课标Ⅱ卷第20题是传统的修改语病题,考查内容之一为“列入”与“之一”的搭配。这一考查内容涉及词语意义用法的精细辨析和词语的准确选择,与教材必修上册的“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的知识相呼应。可见,教材中提及的语文知识,必须认真复习,掌握到位,尤其是学习提示中提及的语文知识。
二是试题的阅读材料与教材紧密相联。比如2024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一选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紧密联系。
三是衔接学习任务,呼应延伸阅读。例如,2025全国一卷阅读Ⅰ的第5题引入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与阅读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强化了教材与考试的关联,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深度教学。注意延伸阅读,教材中的学习提示有多处提到延伸阅读的具体篇目。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应该在备考时有重点地进行深入学习和练习,不可等闲视之。2024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是一篇当代散文,其第8题为:“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学生解答该题时需要调动既往语文学习中关于“理解关键语句”的相关经验,进而把握本篇散文的神髓,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
教育部考试院2023年提出加强教考衔接,我们看到2024/2025的高考语文试题与教材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备考首先要学好教材,用好教材。
靠刷题机械训练能取得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认真学习教材,夯实语文基础,从思维品质的高度学习语言,重视阅读和表达,尤其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才是语文的取胜之道。
发布于:江苏省正规杠杆炒股公司,投股票用什么软件,可靠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