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参考消息智库 ,作者闫齐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大贸易重组》指出,中美贸易关系正因关税和地缘政治紧张而发生深刻变革。报告引入"重组比率"这一指标,量化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难度,揭示了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趋势。
重组比率揭示中美贸易重组难度
报告指出,"贸易重组比率"指的是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的进口占全球剩余可用出口市场的比例。比率越高,从其他国家采购的难度越大。
数据显示,美国对华产能进行重组的比率平均约为 0.4,但各行业之间差异很大。35% 的美国自华进口商品的重组比率小于 0.1,如 T 恤、逻辑芯片等,这意味着全球可用出口市场是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十倍,替换相对容易。而 5% 的进口商品比率大于 1.0,如稀土磁铁,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超过全球可用出口量,替换几乎不可能。此外,美国自华进口的消费品比商业投入品(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商品)更难调整,61% 的商业投入品比率低于 0.1,例如半导体和汽车零部件。相比之下,仅 16% 的消费品比率低于 0.1。
▲ 5 月 21 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圣莱安德罗的一家沃尔玛超市,价格跟踪软件显示一款中国产的毛猴玩具售价变化情况。(新华社)
中国自美进口比美国自中国进口更容易重新调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75% 商品的重组比率低于 0.1,这表明中国更容易找到替代来源。部分原因在于,中国自美进口远少于对美出口,需要重新调整的贸易量较少。此外,中国自美进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原油、中型汽车和玉米等,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取。
欧洲成为关键支点
报告认为,中美贸易重组将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欧洲成为关键支点。在不调整自身贸易政策的前提下,欧洲内部贸易或转向美国,而欧洲的市场空缺或将由中国出口填补。报告通过九种模拟情景预测,欧洲对美出口和自华进口均增加近 2000 亿美元。具体来看,欧洲为美国自华进口商品提供了 55% 的全球可用出口市场,其对美出口可能替代 30% 至 65% 的中国当前出口,尤其在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纺织品领域。与此同时,欧洲的自华进口也有望大幅增加,在大多数模拟情景中,欧洲将吸收中国对美出口的 35% 至 55%。
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在电子产品的贸易重组中扮演重要角色。报告指出,越南占东盟电子产品出口增长的 80% 以上,成为美国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进口的最大供应商。相比之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美国传统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有限,因为超过 80% 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出口已流向美国,重组潜力较小。
美国或加大出口转内销
报告同时指出,美国可能会将更多出口商品留在国内使用,以替代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根据 2023 年的数据,美国自华进口商品价值约为 4400 亿美元,而向全球出口的商品则为 1.7 万亿美元。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或会先调整约 1800 亿美元的现有出口商品供国内使用,之后再去寻找可能的海外替代商品。因此,美国自身可能会成为填补自华进口商品缺口的最大来源。
面对贸易重组的不确定性,报告建议企业采取"减少、替换、增加生产、重组"四种策略。无论企业如何平衡各种策略,当前的动荡表明,消费者将从新的来源购买新的商品,并以新的方式使用它们。全球销售商可能有机会打入美国消费市场,而中国生产商可能有更多机会拓展到目前由其他国家占据的市场。
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
审核 | 邓媛
编辑 | 董磊
正规杠杆炒股公司,投股票用什么软件,可靠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